语文教师称李白阿谀奉承纵情声色引发广泛争议 | 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6年11月16日16:55 新民晚报 | |||||||||
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李白雕像 画家潘絜兹笔下的的李白 “诗仙”李白来自西域,有强烈功名欲望,而且还纵情声色……这样的说法你能接受吗?本报日前报道复旦附中语文教师黄玉峰在荧屏讲座中“颠覆”李白,提出许多另类观点后,引起了读者和专家的关注。 观众有些吃惊
“呵呵,节目播出以来,已经收到上百条短信了,都是朋友同行发来的,打来电话的也不少。”黄玉峰将其中一些短信转发给记者,大多数观众表示节目“很有趣”“有些吃惊”“内容有创新精神”,对节目所描述的李白新形象产生了兴趣。黄玉峰坦言,听到有学生说看了节目后加深了对李白的认识,他挺高兴,“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,了解一个诗人,除了读他的作品,更应该走进他的生活”。 “当然,也有人觉得我把李白说得太‘过’了。”黄玉峰坦言,有同行提出了异议。例如,复旦二附中校长姜乃振认为,虽然李白的确每到一地就努力结识当地权贵,但在他看来,“求官”是当时文人的本性,并不至于“阿谀奉承”。面对诸如此类的争鸣意见,黄玉峰觉得很正常。在他看来,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讲述,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,目的就达到了。 诗仙自有公论 对于黄玉峰对李白的“颠覆”,一些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持慎重态度,以“不清楚”“没听说”为由,不愿多发表评论。一位大学中文系教师说,关于中国文学史,复旦大学章培恒、骆玉明教授的著作被公认是比较权威的,其中对于李白的评价是“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。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。他一生不以功名显,却高自期许,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,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,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,以大胆反抗的姿态,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……” 专家慎做学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郭豫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刚刚听说此事,他委婉地表示:“现在的研究者喜欢讲一些新的东西出来,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。阐明新的想法、观点不要畏畏缩缩,这是对的,文艺欣赏多一些角度也是不错的,但是要把握住,不要乱讲。”对于近来文化界盛行的“新说”风,郭豫适显然不太赞同,他认为,做学问还是要持认真严谨的态度,有一定的行为准则,不能把自己的猜测作为科学在大庭广众间传播。他说,时下有一种观念,似乎正统的学术研究就是过时、僵死的,而来自“民间”“草根”的就是先进的,这种看法不对,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一些研究者为了标新立异,表现自己在学术上的“勇敢”,有时有意无意地顺应某种环境的要求刻意说点什么,以显示自己不同一般的才能,但是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:做学问的人一定要对他人和自己负责任。(本报记者李菁 陆梓华) | |||||||||